【一蹶不振出处于哪里】“一蹶不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受到打击后无法恢复元气,失去原有的活力和能力。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一蹶不振”的出处
根据现有资料,“一蹶不振”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原文是:
>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诸君。’”
虽然《史记》中并未直接出现“一蹶不振”四个字,但后人根据项羽屡战屡败、最终失败的经历,总结出了这一成语。后来在《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也有类似的用法,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一蹶不振”。
二、成语含义及使用场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蹶不振 |
拼音 | yī jué bù zhèn |
含义 | 受到一次挫折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形容人或事物陷入低谷,难以再振作起来。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间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遭遇失败、打击后无法恢复状态。 |
示例 | 他因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 |
三、总结
“一蹶不振”虽然不是直接出自某一部经典著作,但它源于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总结。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经历重大挫折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强调了失败对人的长期影响。在现代语境中,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体育竞技等多个领域,提醒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还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