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问答 >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

2025-09-21 03:48:27

问题描述: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03:48:27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一、文章总结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与气节的故事。故事中,一位饥饿的人因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意味的食物而拒绝进食,最终选择饿死。这个故事强调了人在面对尊严被践踏时,应当坚持自我价值和人格独立。

该典故常用来比喻人有骨气,不接受带有轻蔑或侮辱性质的施舍,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气节、尊重人格的传统价值观。

二、原文内容

原文如下: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 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

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旁准备食物,等着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慢慢走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拿着汤水,说:“喂!来吃吧!”

那个饥饿的人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带有轻蔑语气的施舍,才落到这种地步。”于是表示感谢,但最终没有吃,饿死了。

三、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内容
出处 《礼记·檀弓下》
故事背景 齐国大饥荒,黔敖设食济贫
主要人物 黔敖(施舍者)、饿者(拒绝者)
核心情节 饿者因不满“嗟来之食”而拒绝进食,最终饿死
表达主题 尊严、气节、人格独立
后世意义 常用于形容人有骨气,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文化影响 体现中华文化中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

四、结语

“不食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或侮辱时,应坚守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这一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自尊与自信。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