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的是哪个关】“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全诗为: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诗以雄浑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战争的壮阔景象,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常被误解为“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隘”,但实际上,它更深层的含义是:秦代的明月照耀着汉代的关隘,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与历史的厚重。
“秦时明月汉时关”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关隘,而是借用了秦、汉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边塞意境。诗中提到的“关”,可能是指玉门关或阳关等古代重要的边关要塞,但具体所指并未明确记载。因此,这句话更多是一种文学修辞,用以体现边塞的悠久历史和战事的连绵不断。
表格对比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王昌龄《出塞》 |
原文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含义 | 秦代的明月照耀着汉代的关隘,象征历史的延续与边塞的苍凉 |
“关”指代 | 可能为玉门关、阳关等古代边关,但无确切指向 |
文学手法 | 借古抒怀,时间跳跃,营造历史感 |
情感基调 | 苍凉、悲壮、思乡、爱国 |
常见误解 | 认为“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两个独立事物,实则为时间交融的意象 |
结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中华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虽然“关”具体指哪一处并不明确,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力量,却让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