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亡”字常用于成语中,表达“失去、灭亡、死亡、逃跑”等含义。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亡”相关的成语,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常见“亡”的成语总结
成语 | 含义 | 出处/用法 |
亡羊补牢 | 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防止继续损失 | 《战国策·楚策四》 |
亡命之徒 | 指逃亡的人或不择手段的人 | 《史记·项羽本纪》 |
亡国之音 | 指国家衰亡时的音乐,比喻腐朽、颓废的风气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亡羊得牛 | 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 《后汉书·王符传》 |
亡魂失魄 | 形容极度恐惧或惊慌 | 《红楼梦》 |
亡羊于牧 | 比喻事情发生后才想办法补救 | 《庄子·胠箧》 |
亡是存非 | 指没有的事说成有,有的说成没有 | 《宋史·苏轼传》 |
亡不旋踵 | 指失败迅速 | 《晋书·王导传》 |
亡羊歧路 | 比喻因情况复杂而迷失方向 | 《韩非子·说林上》 |
亡戟投矛 | 比喻自相矛盾 | 《吕氏春秋·慎行论》 |
二、总结
“亡”作为汉字,在成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文化意义。从“亡羊补牢”的警醒,到“亡国之音”的警示,再到“亡命之徒”的无奈,每一个成语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了解这些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失”与“得”的思考。
如果你正在学习中文成语,不妨多加积累,让这些古老的智慧为你的语言之路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