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冰雪的典故是谁】“不辞冰雪”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不畏艰难、不怕辛苦,坚持追求理想或履行职责。它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
一、
“不辞冰雪”的典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然此句并未直接使用“不辞冰雪”,但其表达的坚韧与执着精神,与“不辞冰雪”的意境相通。不过,更确切地说,“不辞冰雪”作为成语,更多地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在明清时期被广泛引用。
在具体的历史人物中,最常与“不辞冰雪”相联系的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他一生忧国忧民,曾多次上书言事,面对朝廷腐败与边疆危机,始终不惧艰险,坚守信念。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不辞冰雪”精神的体现。
此外,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不辞冰雪”也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持奋斗的人,如边疆将士、寒门学子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辞冰雪 |
出处 | 源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后在明清文学中广泛使用 |
典故来源 | 与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忠贞精神有关,体现不畏艰难、坚持信念的精神 |
含义 | 形容人不惧困难、不怕艰苦,勇于担当和奉献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赞美有志之士或英雄人物,强调其坚定意志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坚韧、忠诚、奉献等 |
三、结语
“不辞冰雪”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了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担当。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这种精神都在不断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不惧风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