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然而,《史记》并非其最初的名字,它的原名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他继承父业,立志要完成一部记录历史的巨著。在创作过程中,他不仅广泛搜集史料,还亲自走访各地,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部凝聚了司马迁毕生心血的作品终于完成。由于司马迁曾担任太史令,人们习惯称此书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后来,随着这部作品的影响日益扩大,“太史公”逐渐成为司马迁的代名词,而“书”或“记”则显得过于笼统。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在其著作《汉书·司马迁传》中首次提到“《史记》”,并沿用了这一称呼。自此之后,“史记”逐渐成为这部伟大史学著作的正式名称,并流传至今。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内容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书中不仅记载了帝王将相的事迹,还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卷。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