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义】“犹抱琵琶半遮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原句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话描绘的是琵琶女在众人催促下,才缓缓走出,但始终抱着琵琶,用半边脸遮掩着,表现出一种羞涩、犹豫和不愿完全展露自我的情绪。
一、含义总结
“犹抱琵琶半遮面”字面意思是:像抱着琵琶一样,只露出一半的脸。它比喻一个人虽然已经出现在众人面前,但仍然不愿意完全展现自己,内心有所保留,态度含蓄或害羞。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他人时,表现出一种欲言又止、含蓄内敛的状态,也可以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保护。
二、详细解析(表格形式)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原文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字面意思 | 抱着琵琶,只露出半边脸 |
引申义 | 含蓄、害羞、不愿完全显露自我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物心理状态、表达情感含蓄 |
情感色彩 | 带有羞涩、犹豫、神秘感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文人对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审美追求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日常表达中,形容人性格内敛或情感保留 |
三、延伸理解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含蓄美”的推崇,强调情感的内敛与表达的克制。这种美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渗透在艺术创作中,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此外,这一成语还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情感,即使已经显现,却依然保留着一份神秘感,让人更加期待与欣赏。
四、结语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是对一个场景的生动描写,更是对人性、情感与文化的深刻反映。它提醒我们,在表达与展示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含蓄与保留,也是一种智慧与美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