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意思】“宵衣旰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于政事、日夜操劳。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对国家治理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宵衣旰食 |
拼音 | xiāo yī gàn shí |
出处 | 《旧唐书·太宗纪》:“每旦视朝,日昃忘食,听政之暇,手不释卷。” |
释义 | 形容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日夜操劳。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领导或官员工作勤奋、尽职尽责。 |
近义词 | 废寝忘食、夙兴夜寐 |
反义词 | 玩物丧志、贪图安逸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宵衣旰食”最早见于唐代史书,原意是描述皇帝为了国家大事而早起晚睡,不辞辛劳。后世多用于赞美那些为国为民、勤政爱民的官员,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贤能之士的敬佩之情。
在现代语境中,“宵衣旰食”更多是一种褒义表达,强调一种敬业精神和奉献态度,尤其在职场、政府机关、教育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政府工作报告 | “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宵衣旰食’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职场表彰 | “他连续数月加班加点,真正做到了‘宵衣旰食’,值得大家学习。” |
文学作品 | “古人云:‘宵衣旰食,以济苍生’,正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四、总结
“宵衣旰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勤政为民精神的推崇,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责任与奉献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工作中要踏实努力、尽职尽责。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