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的读音和意思】在日常学习或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其中“觳觫”是一个较为少见但意义深刻的词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文将从读音、词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读音
“觳觫”是一个多音字组合,读音为:hú sù
- “觳”:读作 hú,第二声
- “觫”:读作 sù,第四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字单独使用时发音不同,但在组合成“觳觫”时,应按照上述读音进行标注。
二、词义解释
“觳觫”是一个形容词,常用于描述动物因恐惧、害怕而颤抖的状态。它来源于古代文献,尤其在《孟子》中出现较多,用来形容牛在被宰杀前的恐惧反应。
1. 基本含义:
指动物因惊恐、害怕而身体发抖、战栗的样子。
2. 引申含义:
也可引申为人在面对危险、压迫或不公时的不安与恐惧心理状态。
三、常见用法与出处
词语 | 出处 | 用法说明 |
觳觫 | 《孟子·梁惠王上》 |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意思是:“我不忍心看它那样害怕的样子,好像没有罪却要走向死亡。” |
觳觫 | 现代文学作品 | 有时用于描写人物在紧张、恐惧中的心理状态 |
四、总结
“觳觫”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用来形容动物或人在恐惧中的状态。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文阅读或文学分析中仍有一定价值。掌握其读音与含义,有助于提升语言理解力和文化素养。
表格汇总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觳觫 |
读音 | hú sù |
词性 | 形容词 |
基本含义 | 动物因恐惧而颤抖 |
引申含义 | 人因恐惧或压迫而不安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等 |
用法示例 | “吾不忍其觳觫。”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觳觫”这一词语的读音、含义及其在语境中的运用。希望对您的学习和阅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