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故事简单概括】“四面楚歌”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个成语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包围,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最终兵败自刎的故事。它象征着被围困、孤立无援的处境,也常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无法突围。
一、故事简要总结
项羽是秦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曾一度称霸天下,但最终在与刘邦的争霸战中逐渐失去优势。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此时,项羽兵力已大为削弱,粮草不济,士气低落。
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汉军在夜间四面唱起楚地民歌。项羽的士兵大多是楚人,听到熟悉的乡音后,纷纷思乡心切,斗志全无。项羽见大势已去,悲愤交加,在乌江边自刎而死,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英雄生涯。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故事来源 | 《史记·项羽本纪》 |
主要人物 | 项羽、刘邦、韩信、彭越 |
背景 | 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 |
关键事件 | 垓下之战,汉军用楚歌瓦解楚军士气 |
成语含义 | 形容被围困、孤立无援的处境 |
故事寓意 | 表现了项羽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战略和人心的重要性 |
历史影响 | 项羽失败标志着刘邦建立汉朝,中国进入新的统一时代 |
通过“四面楚歌”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战争中的心理战术,也看到了一个英雄如何因内外交困而走向灭亡。这个成语至今仍在使用,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冷静应对,不可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