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抱香枝上老全诗】一、
“宁可抱香枝上老”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的《题竹》诗,原句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宁可抱香枝上老,不教吹作别离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宁愿坚守自己的志趣与操守,也不愿随波逐流、迎合世俗。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不屈的性格特征。诗中“宁可抱香枝上老”一句,更是强调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即使孤独终老也绝不妥协。
以下是对该诗句及其背景的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郑板桥《题竹》诗 |
原文 |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教吹作别离声。” |
作者 | 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
主旨 | 表达高洁情操,不愿随波逐流 |
意象 | 竹、香枝、风声等象征高洁、坚韧 |
修辞手法 | 对比、象征、拟人 |
文化内涵 | 体现文人精神,追求人格独立与道德修养 |
二、诗歌赏析
“宁可抱香枝上老”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它传达出一种坚定的选择——宁愿一生与竹为伴,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雅,也不愿为了世俗利益而改变自我。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但郑板桥以如此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更显其个性鲜明。
从诗歌的整体来看,郑板桥通过咏竹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风气的不满。他希望像竹子一样,虽身处逆境,仍能保持清白、挺拔之姿。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许多人容易迷失方向,被物质利益所左右。而“宁可抱香枝上老”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四、结语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选择。它鼓励人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坚守本心。正如郑板桥所言,真正的高洁,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内心的坚定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