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沟高垒出处于哪里】“深沟高垒”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防守严密、戒备森严的态势。在历史、军事、文学等语境中,这一成语被广泛使用,但其出处却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明确。本文将对“深沟高垒”的出处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史料与文献,总结其来源和演变过程。
一、成语“深沟高垒”的含义
“深沟”指的是挖掘的壕沟,用于防御;“高垒”则是指筑起的高墙或堡垒。合起来,“深沟高垒”多用于描述一种严密的防御体系,强调以坚固的工事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二、成语出处探究
关于“深沟高垒”的具体出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典籍记载可以明确指出其最早出自哪一部经典或哪一位作者之手。然而,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表达的用法。
文献/出处 | 内容摘要 | 说明 |
《左传》 | 未见直接使用“深沟高垒”一词,但有“修城郭,缮甲兵”的记载,体现防御思想。 | 反映古代防御理念,为后世成语提供思想基础。 |
《战国策》 | 多处提到“筑城”、“设防”,如“筑长城以拒秦”。 | 展现了当时各国重视防御工事的历史背景。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乃西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东归……于是项王乃上马,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 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反映出战争中的防御与突围策略。 |
《三国志》 | 诸葛亮曾多次筑垒设防,如“筑阳安城”、“屯田积谷”。 | 显示出古代将领重视防御工事的实际运用。 |
现代文献 | 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均未明确标注“深沟高垒”的出处。 | 表明该成语可能为后人总结形成的常用表达。 |
三、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尽管“深沟高垒”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历史评论、军事分析中被频繁使用,尤其是在描述防御战略时。例如:
- 《孙子兵法》 中虽未出现此词,但其“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思想,与“深沟高垒”的防御理念高度契合。
- 《资治通鉴》 中多次提及筑城设防,如“筑城以卫民,设垒以防敌”,可视为“深沟高垒”的历史延伸。
- 明清小说 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常出现类似“筑城设防”的描写,体现出这一防御观念的广泛传播。
四、总结
“深沟高垒”作为一个常用的成语,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记载,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传统。它体现了古人对防御工事的重视,以及在战争中通过坚固设施来保障安全的理念。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含义 | 防御严密,戒备森严 |
出处情况 | 无明确出处,源于古代防御思想 |
历史背景 | 战国至汉唐时期,防御工事广泛应用 |
文学使用 | 多见于历史文献、小说及军事评论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比喻严密的防范措施 |
综上所述,“深沟高垒”虽无确切出处,但其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在现代语境下,它不仅用于军事领域,也可引申为对风险防范的一种形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