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的简介和事迹】束星北(1907年—1983年),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在学术上成就斐然,但其人生经历却充满曲折,尤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晚年生活较为艰难。
一、个人简介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束星北 |
出生日期 | 1907年 |
逝世日期 | 1983年 |
籍贯 | 浙江温州 |
学历 | 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
职业 | 物理学家、教育家 |
主要贡献 | 雷达技术研究、量子力学研究、高等教育发展 |
其他称号 | “中国雷达之父” |
二、主要事迹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1926年 | 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京大学前身) | 初步接触近代科学 |
1929年 | 赴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理论物理 | 在导师狄拉克指导下学习量子力学 |
1931年 | 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 成为当时中国极少数获得西方顶尖大学学位的学者之一 |
1934年 | 回国后任教于浙江大学 | 开始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
1937年 | 参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研究 | 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
1940年代 | 开展雷达技术研究 | 为中国早期雷达系统奠定基础 |
1950年代 | 因政治原因受到批判 | 学术生涯受阻 |
1960年代 | 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 生活陷入困境 |
1970年代 | 恢复名誉,重新回到科研岗位 | 重新参与学术活动 |
1983年 | 去世,享年76岁 | 临终前仍关心国家科技发展 |
三、学术与思想特点
束星北在学术上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在量子力学领域有深入研究,还积极参与雷达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对中国国防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教学风格严谨,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人才。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的原因,他在政治运动中屡遭打击,直至晚年才逐渐恢复名誉。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四、总结
束星北的一生是奋斗与坎坷并存的一生。他不仅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富有理想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与发展的环境,继续追求真理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