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是什么意思】“有司”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意思是“有关的官吏”或“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在现代汉语中,“有司”一词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它通常用来指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或部门。
一、
“有司”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有职责的官吏”,即负责某一具体事务的官员。在古代,国家机构分工明确,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职责,因此“有司”多用于指代执行某项任务的官吏。例如:“有司按例处理”表示相关官员依照规定进行处理。
在现代语境中,“有司”虽然不再常用,但有时仍用于正式公文或文学作品中,以表达对官方机构或负责人的一种尊重或委婉说法。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有司 |
拼音 | yǒu sī |
含义 | 古代指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吏;现代多用于文言或正式场合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史书、公文等 |
用法 | 常用于描述由相关部门或人员负责处理的事物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多为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
近义词 | 官员、属官、相关责任人 |
反义词 | 无具体反义词,视语境而定 |
三、举例说明
1. 《左传》:“有司不闻,故弗告。”
意思是:有关的官员没有听到消息,所以没有报告。
2. 《战国策》:“王命有司,以礼相待。”
意思是:国王命令有关官员,以礼仪接待他。
3. 现代公文示例:
“此事应由有司按程序办理。”
表示此事应由相关负责人或部门按照规定处理。
四、结语
“有司”虽为古语,但在理解古代文化、阅读经典文献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制的分工明确,也反映了古人对职责和秩序的重视。在现代,虽不常使用,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