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赋全文及解释】一、文章总结
《登徒子好赋》是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所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与楚王的对话,讲述了自己被诬陷为“好色”之人的经历,并以巧妙的方式为自己辩护。文章语言生动,讽刺意味浓厚,展现了宋玉高超的辩才和文学造诣。
全文围绕“登徒子好色”这一指控展开,宋玉通过列举事实、对比人物、引用经典等方式,说明登徒子才是真正的好色之人,而自己则是一个正直、有德行的人。文章不仅表达了对不实指控的反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与行为的评判标准。
二、全文及解释对照表
内容 | 解释 |
原文:楚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匿(nì)情乎?何士人多言吾王之匿(nì)貌之美也?” | 楚王问宋玉:“先生是不是有什么隐瞒的情感?为什么士人们都说我王容貌美丽呢?” ——此句为引出故事的开头,楚王对他人称赞自己的美貌感到疑惑。 |
原文:宋玉对曰:“唯,然。臣固知王之不好色也。” | 宋玉回答:“是的,我知道大王并不喜欢美色。” ——表明宋玉理解楚王的立场,也为后文的辩论埋下伏笔。 |
原文:王曰:“子以为何如?” | 楚王问:“你认为怎样?” ——楚王希望宋玉进一步说明。 |
原文:宋玉曰:“夫宋玉之状,天下之绝妙也;然自谓不如者,乃在登徒子也。” | 宋玉说:“我的容貌,天下无双;但如果说我不如人,那应该是在登徒子那里。” ——宋玉开始为自己辩护,暗示登徒子更美。 |
原文:王曰:“登徒子之状,何如?” | 楚王问:“登徒子的容貌如何?” ——楚王想了解对方的情况。 |
原文:宋玉曰:“昔者,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之贤也,天下莫不闻。然禹娶九女,皆丑而无子。是以禹之子启,不得其传。若登徒子,则不然。” | 宋玉说:“从前大禹在涂山召集诸侯,携带玉帛的国家有一万多个。大禹的贤德天下都知道,但他娶了九个女儿,都是丑陋且没有子嗣。因此他的儿子启无法继承王位。如果登徒子就不是这样。” ——用历史人物类比,指出登徒子可能有“好色”之嫌。 |
原文:王曰:“子之言,非也。彼之好色,岂可议哉?” | 楚王说:“你说的不对,他好色怎么可以议论呢?” ——楚王认为登徒子的行为不应被指责。 |
原文:宋玉曰:“夫好色者,必好言;好言者,必好色。今登徒子之好色,其辞甚善,其貌甚美,其心甚淫。” | 宋玉说:“好色的人必定喜欢说话;喜欢说话的人必定好色。现在登徒子好色,言语很动听,外表漂亮,内心却很淫荡。” ——宋玉直接指出登徒子的虚伪与品行低劣。 |
原文:王曰:“子之言,虽有理,然吾不能尽信。” | 楚王说:“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我不能完全相信。” ——楚王仍存疑虑。 |
原文:宋玉曰:“愿王观之。” | 宋玉说:“希望大王亲自观察。” ——宋玉提出让楚王亲眼见证。 |
原文:王曰:“子之言,诚然。” | 楚王说:“你说的确实是对的。” ——楚王最终被说服,承认宋玉的观点。 |
三、总结
《登徒子好赋》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文章,宋玉通过巧妙的逻辑推理和对比,成功地为自己洗清了“好色”的嫌疑,同时揭露了登徒子的虚伪本质。文章不仅体现了宋玉的才华,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文人之间的争辩风格和道德观念。
该作品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研究先秦文学和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