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一首完整的诗】“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词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夜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全词以明月为引,抒发了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与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象征着即使身处异地,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寄托思念之情。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胸怀。无论是在仕途失意还是思乡情切之时,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种精神至今仍给人以启发。
二、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作者 | 苏轼(北宋) |
创作背景 | 中秋夜,苏轼因政治失意,思念弟弟苏辙而作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团圆的期盼 |
名句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词牌名 | 水调歌头 |
风格 | 婉约中带豪放,情感真挚,意境开阔 |
历史地位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广为传诵 |
现代意义 | 象征着跨越距离的情感联系,具有强烈的共鸣力 |
三、结语
“千里共婵娟”不仅是苏轼对亲人的深情寄托,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表达。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珍惜亲情、友情与爱情,哪怕相隔千里,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依然可以被明月照亮。这首词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