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张胆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明目张胆”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做事非常大胆、毫无顾忌,甚至带有挑衅或不正当的意味。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某些行为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批评或讽刺意味。
以下是对“明目张胆”的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明目张胆 |
拼音 | míng mù zhāng dǎn |
含义 | 原意是眼睛睁得大大的,胆子也很大,形容人做事无所顾忌、胆大妄为,有时带有贬义。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行为大胆、不守规矩,常用于批评或讽刺的语境中。 |
近义词 | 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有恃无恐 |
反义词 | 小心谨慎、谨言慎行、畏首畏尾 |
二、出处与来源
“明目张胆”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文献,具体出处如下:
出处 | 《汉书·王莽传》 |
原文 | “于是群臣共奏:‘……今王莽大臣,皆称其忠,而天下之人,莫不闻之,故能明目张胆,以自立于世。’” |
解释 | 此处原意是说王莽的大臣们表面上称颂他忠诚,但实际上却明目张胆地支持他篡位,暗含贬义。 |
现代用法 | 后来引申为形容人行事大胆、公然违抗法律或道德规范,毫无畏惧之心。 |
三、使用示例
1. 他在公司里明目张胆地挪用公款,最终被警方带走。
2. 那些人明目张胆地在公共场所吸烟,完全没有顾及他人感受。
3.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我们必须坚决抵制。
四、总结
“明目张胆”是一个具有较强感情色彩的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胆大妄为、不顾后果的行为。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最初用于描述政治人物的不正当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通用的贬义成语。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