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物字的成语】在汉语中,“物”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常用于成语中,表达各种含义,如事物、物品、自然现象等。掌握一些带有“物”字的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物”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物”字在成语中往往起到修饰或指代的作用,有的表示事物本身,有的则用来比喻某种状态或道理。这些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诗词或民间俗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掌握这些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增强文化素养。
二、带有“物”字的成语(附释义与出处)
成语 | 释义 | 出处/来源 |
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 《后汉书·王符传》 |
物以类聚 | 事物按类别聚集 | 《周易·系辞上》 |
物极必反 |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 《老子》 |
物阜民丰 | 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 | 《史记·货殖列传》 |
物换星移 | 景象变化,时光流逝 | 唐·王勃《滕王阁序》 |
物是人非 | 事物依旧,但人已不在 | 宋·李清照《声声慢》 |
物美价廉 | 质量好,价格低 | 现代常用 |
物有所值 | 所花的钱值得 | 现代常用 |
物归原主 | 归还别人的东西 | 《红楼梦》 |
物尽其材 | 把东西的用途都发挥出来 | 《荀子·劝学》 |
三、结语
“物”字在成语中的运用丰富多彩,既有哲理,也有现实意义。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建议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这类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