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削月割词语意思是什么】“日削月割”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国家或事物逐渐被削弱、侵蚀,最终走向衰败的过程。这个成语多用于历史、政治或经济领域,强调的是长期的、缓慢的消耗与破坏。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日削月割 |
拼音 | rì xuē yuè gē |
出处 | 《战国策·秦策》:“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后人引申为“日削月割”) |
释义 | 比喻国家或事物在长时间内不断被削减、分割,逐渐走向衰落。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国家、政权、资源等因外部压力或内部问题而持续被削弱的情况。 |
近义词 | 日损月耗、日渐式微、步步紧逼 |
反义词 | 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日益壮大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日削月割”最早出自《战国策》,原意是指秦国对六国的蚕食政策。随着时间推移,该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在长期的内外压力下逐渐失去原有的力量和领土。
例如,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侵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种现象就可以用“日削月割”来形容。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历史分析 | 清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国家逐渐呈现出“日削月割”的趋势。 |
政治评论 | 当前国际形势下,某些国家正经历着“日削月割”的困境。 |
经济描述 | 企业若管理不善,也会面临“日削月割”的风险。 |
四、总结
“日削月割”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在长期压力下的逐渐衰落过程。它不仅适用于历史分析,也常用于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中,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出处及使用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