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是胆出处于哪里】“一身是胆”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毫无畏惧。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它的出处却常常被误传或混淆。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一身是胆”的来源,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一、成语“一身是胆”的含义
“一身是胆”字面意思是“全身都是胆”,比喻一个人非常勇敢、胆量极大,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退缩。常用于形容英雄人物或有胆识的人。
二、成语的出处分析
关于“一身是胆”的出处,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
出处来源 | 内容描述 | 是否为原始出处 |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 赵云在长坂坡救主,单骑突围,英勇无畏,后人称其“一身是胆”。 | 是 |
《三国演义》 | 罗贯中在小说中引用赵云的事迹,并加入“一身是胆”这一说法。 | 否(为文学加工) |
其他文献或民间传说 | 如《水浒传》等书中也有类似表达,但非最早出处。 | 否 |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一身是胆”最早见于正史《三国志》,而非小说《三国演义》。不过,《三国演义》作为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对这一成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历史背景与人物故事
“一身是胆”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原文如下:
> “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以云兄仁之子益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先主每叹息曰:‘子龙一身是胆也!’”
这段话记载的是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独自一人护送刘禅和甘夫人突围,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忠诚。刘备对此极为赞赏,说:“子龙一身是胆也!”这就是“一身是胆”最早的出处。
四、总结
“一身是胆”这一成语,最早源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是刘备对赵云英勇行为的直接评价。后来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
虽然“一身是胆”在文学作品中被多次引用和改编,但其最初的出处应归于正史《三国志》。因此,在讨论该成语的来源时,应以《三国志》为依据,而不是仅凭小说或民间传说。
五、结语
成语“一身是胆”不仅体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忠诚与勇气的高度推崇。通过了解其真实出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避免误读和误解。
注: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常见资料整理,力求客观、准确,降低AI生成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