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为: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如下:
- 危而不持:国家或局势处于危险之中,却不去扶持;
- 颠而不扶:已经面临倾覆的危机,却不加以挽救;
-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那个辅佐的人(如宰相、大臣)有什么用呢?
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在国家危难时不去扶持,在动荡时不去挽救,那还养着那些辅政的大臣做什么?
2. 直接用原标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生成一篇原创的优质内容(加表格形式)
一、文章总结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孔子对当时政治现象的批评。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或领导者在面对危机时没有采取行动,反而任由事态恶化,那么那些所谓的“相”(即辅政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儒家对政治责任和道德担当的重视,也揭示了古代政治体制中“辅政”角色的核心价值——不是为了权力而存在,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
在现代管理、组织治理中,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不能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
二、核心观点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季氏》 |
原文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翻译 | 在国家危难时不扶持,在动荡时不挽救,那还要辅政的人做什么? |
意义 | 批评不作为的政治行为,强调辅政者的责任与担当 |
现代启示 | 领导者应在危机中挺身而出,不能逃避责任 |
儒家思想 | 强调“仁政”与“德治”,反对无能之官 |
应用领域 | 政治、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等 |
三、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代官员的警示,也是对现代社会中“管理者”角色的一种深刻反思。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还是团队负责人,都应具备“扶危济困”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即使拥有职位,也不过是“虚设”。
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有位就要有责,有责就要有为。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四、结语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它不仅是一种历史评价,更是一种现实指导,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担当、有行动、有责任,才能真正实现“辅政”或“领导”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