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夺路而逃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特定的情境或人物行为。“夺路而逃”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威胁或面临危险时,迅速逃离现场的情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及来源,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成语:夺路而逃
拼音: duó lù ér táo
字面意思: 夺过道路,逃跑。
引申意义: 形容人在遇到危险、恐惧或紧急情况时,慌乱中迅速逃跑。
二、出处与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水浒传》中多次出现类似描述,如“见势不妙,夺路而逃”。 |
说明 | 虽无明确出处,但该成语常见于古代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用于描写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反应。 |
三、使用场景
场景类型 | 描述 |
战争或冲突 | 如士兵在战斗中被敌军包围,选择逃跑。 |
恐惧或惊吓 | 如看到猛兽或听到爆炸声后,立刻跑开。 |
犯罪后逃跑 | 如小偷被发现后,立即逃窜。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仓皇逃窜、落荒而逃、抱头鼠窜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临危不惧、从容不迫 |
五、造句示例
1. 那只狐狸看到猎人举枪,立刻夺路而逃。
2. 他一听说要被抓,便夺路而逃,连书包都丢在了路上。
3. 敌军见我方火力强大,纷纷夺路而逃,场面一片混乱。
六、成语特点总结
特点 | 说明 |
形象生动 | 通过“夺路”和“逃”两个动作,展现出紧张感和紧迫性。 |
使用广泛 |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有使用,适用于多种情境。 |
带有情感色彩 | 表达的是恐惧、慌乱等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夺路而逃”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更是一种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传达出人们在面对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