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名词解释考研】“包身工”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尤其在鲁迅的作品《包身工》中被广泛提及。该词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也成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劳动制度、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对于考研学生而言,理解“包身工”的概念及其背景,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
一、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海等地出现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主要指那些由工厂或包工头从农村地区招募的年轻女工,她们在签订合同后,人身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生活条件恶劣,几乎等同于奴隶制下的劳工。这一现象在鲁迅的散文《包身工》中被深刻揭露,成为批判旧社会剥削制度的重要文学素材。
在考研中,“包身工”常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科目中,考生需掌握其定义、历史背景、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等内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包身工”是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海等地,由工厂或包工头从农村招募的年轻女工,签订合同后,人身自由受限,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生活条件恶劣的一种非自由用工形式。 |
起源时间 | 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 |
主要群体 | 多为来自农村的未成年女性,年龄多在13-16岁之间 |
典型地区 | 上海、苏州等地的纺织厂、丝厂等 |
特点 | - 人身自由受限 - 工资极低,甚至无工资 - 工作时间长(每天12-16小时) - 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保障 |
文学代表 | 鲁迅的散文《包身工》 |
文学价值 | 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
历史意义 | 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严重社会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劳动制度的重要资料 |
考研考点 | 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中,常作为名词解释或简答题出现 |
三、结语
“包身工”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关键词,更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劳动制度和阶级矛盾的重要窗口。在备考过程中,建议结合鲁迅的原文进行深入分析,并关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以提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