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之谓大丈夫的谓是什么意思啊】在古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的词语,比如“此之谓大丈夫”的“谓”字。很多初学者对这个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疑惑。本文将从字义、语境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此之谓大丈夫”的“谓”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其含义。
一、
“此之谓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的“谓”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意思是“叫做”或“称为”。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富贵时不被迷惑,在贫贱时不改变志向,在威势面前不低头,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因此,“谓”在这里起到引出结论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或“称为”。
二、关键词解析
词语 | 含义 | 用法说明 |
此 | 这个 | 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 |
之 | 的 | 结构助词,连接“此”与“谓” |
谓 | 叫做、称为 | 表示解释或定义 |
大丈夫 | 有志气、有节操的男子 | 古代对理想人格的称呼 |
三、语境分析
在《孟子》中,“大丈夫”并不是指身材高大的男人,而是指具有坚定意志、不为外物所动的君子。孟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即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都能坚守本心。
“谓”字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行为的总结,也是对“大丈夫”这一概念的定义。
四、常见误解
1. 误以为“谓”是“说”的意思
在某些情况下,“谓”确实可以表示“说”,如“他说:‘我来了。’”但在“此之谓大丈夫”中,“谓”更偏向于“叫做”或“称为”,而非直接引语。
2. 忽略“之”的语法功能
“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用来连接“此”和“谓”,构成“此之谓”,类似于现代汉语的“这叫做”。
五、扩展理解
除了“此之谓大丈夫”,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达方式,如:
- “此所谓……”(这就是所说的……)
- “彼之谓……”(那才叫……)
这些结构都用于引出对某种现象或人物的定义或评价。
六、结语
“此之谓大丈夫”的“谓”字,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理解整句含义的关键。它不仅表达了“叫做”的意思,还承担着总结和定义的功能。通过结合上下文和语言习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文中“谓”的实际用法。
总结一句话:
“谓”在“此之谓大丈夫”中意为“叫做”或“称为”,用于引出对“大丈夫”这一概念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