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揭示了“防微杜渐”、“讳疾忌医”的道理。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常被用作教育人们要正视问题、及时处理隐患的典范。
一、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请辞矣。”
桓侯遂死。
二、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
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纹理之间,不医治的话,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
扁鹊退出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病情会更严重。”
蔡桓公没有回答。
扁鹊退出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仍然没有回应。
扁鹊退出后,蔡桓公又感到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说:“您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那是司命神所管辖的地方,已经无法医治了。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我请求告辞。”
蔡桓公于是死了。
三、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非子·喻老》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体裁 | 寓言故事 |
主要人物 | 扁鹊、蔡桓公 |
主题思想 | “防微杜渐”,强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结构特点 | 按时间顺序展开,层层递进,情节紧凑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
现实意义 | 教育人们不要讳疾忌医,面对问题要勇于正视和解决 |
四、启示与思考
《扁鹊见蔡桓公》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因拒绝听取劝告而最终导致悲剧的故事,更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问题不能忽视或拖延。无论是个人成长、企业管理,还是国家治理,都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灾难。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警示世人的重要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