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成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其起源与古老的天象崇拜有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相重,寓意长久。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古人以重阳节祭祖、敬老、登高避灾,后来逐渐演变为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孝道和家庭伦理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