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故事来源是什么】“作法自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自己施展的法术反而害了自己”,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自己的行为或手段导致自我毁灭。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一、故事来源总结
“作法自毙”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晋国大夫赵简子(赵鞅)与楚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当时,楚国大臣薳越提出了一种策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削弱晋国,但赵简子识破了这一计谋,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薳越的计划失败,反被赵简子所制,因此被后人称为“作法自毙”。
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警示:如果一个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对付别人,最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手段而受到反噬。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作法自毙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原意 | 自己施展的法术反而害了自己 |
故事背景 | 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
主要人物 | 赵简子(晋国大夫)、薳越(楚国大臣) |
故事内容 | 薳越设计对付晋国,结果被赵简子识破并反制 |
引申意义 | 用不正当手段反遭其害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讽刺那些自作聪明、最终自食其果的人 |
三、结语
“作法自毙”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处世智慧。它提醒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以正直和理性为本,避免因小聪明而招致大祸。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