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功伐能出处于哪里】一、
“矜功伐能”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自恃有功劳或才能,表现出骄傲自满的态度。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尤其是《左传》和《史记》等经典作品中,其中包含了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与历史事件的记载。
在古代,“矜功伐能”多用来批评那些因功绩而自夸、不谦逊的人,认为这种态度容易导致失败或失德。因此,该成语不仅具有语言上的意义,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警示。
本文将通过整理相关史料,明确“矜功伐能”的出处,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来源与含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矜功伐能 |
含义 | 自恃有功,炫耀才能;形容人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的行为。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项羽本纪》等古代典籍 |
原文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子犯曰:‘天实置之,而二子(指重耳、夷吾)不知,其可得乎?’公曰:‘是吾过也。’遂赐之田,辞不受。……君子是以知晋文公之霸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为人,轻信人,好用谗言,故其下多怨,诸侯叛之。……”(虽未直接出现“矜功伐能”,但文中多次提到项羽因自大而失败)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或自我反思,强调谦虚的重要性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谦逊、反对骄傲的文化价值观 |
近义词 | 居功自傲、自以为是、骄横跋扈 |
反义词 | 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低调内敛 |
三、结语
“矜功伐能”作为一句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日常生活中被用来劝诫人们保持谦逊。它的出处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单一来源,但可以从《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找到相关的思想基础和实际例子。
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在现代生活中避免因自负而导致的失误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