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是什么意思】“削足适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削掉脚趾去适应鞋子”,用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勉强适应。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根据实际需要,强行改变自身以迎合某种形式或规定的行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削足适履 |
拼音 | xuē zú shì lǚ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夫爱人者,岂可以不察乎?今人之欲为仁义,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虽有爱民之心,而无爱民之术,是犹欲治其身,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虽有善心,而无善政也。若夫削足适履,强其所不能,亦非所以养民之道也。” |
释义 | 比喻不顾实际情况,盲目适应某种既定的模式或要求,强行改变自己以符合外在条件。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做事不切实际,过于僵化。 |
近义词 | 生搬硬套、强人所难、自讨苦吃 |
反义词 |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灵活变通 |
二、成语故事(简要)
“削足适履”的典故最早见于《韩非子》。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有一双不合脚的鞋子,他为了穿上这双鞋,竟然把脚削小,结果反而伤了自己。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如果一味地去迎合外界条件,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三、现实应用
场景 | 应用举例 |
工作中 | 员工为了适应公司制度,放弃自己的工作方式,导致效率下降。 |
教育中 |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统一教学方法。 |
生活中 | 为了融入某个群体,强迫自己改变原本的性格和习惯。 |
四、总结
“削足适履”是一个具有深刻哲理的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调整,而不是盲目迎合外部条件。它强调的是“因势利导”而非“强求一致”。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教育、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