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则咎什么意思】“动辄则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对人过于苛责、动不动就责怪的行为或态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带有强烈的批评意味,通常用来指出某些人对待他人时缺乏宽容与理解,容易因小事而责备别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动辄则咎 |
拼音 | dòng zhé zé jiù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动辄则咎,不亦难乎?” |
释义 | 指一有行动就责备别人,形容对人要求过高、过于苛责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的行为,表示对其责备过于频繁或不合理 |
近义词 | 动不动就责备、吹毛求疵、小题大做 |
反义词 | 宽容大度、宽以待人、包容理解 |
二、使用场景
“动辄则咎”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中:
1. 职场环境:上司对下属稍有失误便严厉指责,表现出“动辄则咎”的态度。
2. 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一点小错误就过度责骂,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3. 人际关系:朋友之间因为一点误会就互相埋怨,缺乏沟通与理解。
4. 教育领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行为表现过于苛刻,导致学生压力过大。
三、实际例子
场景 | 示例 |
职场 | 小李不小心迟到了五分钟,主管立刻当众批评他,认为他“动辄则咎”,缺乏包容。 |
家庭 | 父亲看到孩子考试没考好,立刻责怪他“不用心学习”,显得“动辄则咎”。 |
教育 | 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走神,立即叫起来训斥,被同学评价为“动辄则咎”。 |
四、总结
“动辄则咎”是一个带有批评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对他人过于苛责、动不动就责备的行为。它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保持宽容与理解,避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伤害。在工作、生活和教育中,适度的批评是必要的,但过度的责备则可能适得其反,影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动辄则咎”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