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的意思是什么】“充耳不闻”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他人的话语或劝告完全不予理会、听而不闻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假装没听见”的态度,带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充耳不闻 |
拼音 | chōng ěr bù wén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其言不入于耳,谓之充耳不闻。” |
释义 | 装作没听见,形容对别人的话完全不听,漠不关心。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置若罔闻、听而不闻 |
反义词 | 虚心听取、洗耳恭听 |
二、成语解析
“充耳”指的是耳朵,“不闻”是“没有听到”。合起来就是“耳朵里装满了东西,听不到声音”,比喻人对某些话选择性忽略,不愿接受或回应。这种态度通常带有一定的冷漠、固执或傲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充耳不闻”多用于批评那些明知不对却故意不听劝告的人。例如:
- 面对朋友的忠告,他总是充耳不闻。
- 老师多次提醒他注意纪律,但他依然充耳不闻。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家庭中 | 父母劝他好好学习,他却充耳不闻。 |
工作场合 | 上司指出他的错误,他却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 |
社会现象 | 对于社会问题,有些人总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
四、总结
“充耳不闻”是一个具有较强感情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对他人意见或劝告的漠视和拒绝接受的态度。它不仅反映了说话者的主观选择,也常常带有批评意味。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时,应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显得不够礼貌。
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与用法,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沟通中的态度与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