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写作背景】《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属于其“农村三部曲”之一。文章通过描写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赞美了北方农民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崇敬与期望。
一、写作背景总结
1. 时代背景
《白杨礼赞》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的艰难阶段。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国家危难之际,人民生活困苦,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却愈发顽强。茅盾希望通过这篇散文唤起民众的斗志,鼓舞士气。
2. 作者背景
茅盾(原名沈德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命运,尤其在抗战时期积极投身于文化宣传工作。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3. 创作动机
茅盾在延安期间,亲眼目睹了北方农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顽强生存与劳动,深受感动。他希望通过白杨树这一象征物,表达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敬意,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4. 艺术特色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将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的象征,赋予其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品格。语言简洁有力,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白杨礼赞 |
作者 | 茅盾(沈德鸿) |
创作时间 | 1941年 |
创作地点 | 延安 |
时代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危难,民族抗争精神高涨 |
作者身份 | 现代著名作家、左翼文学代表人物 |
创作动机 | 表达对北方农民的敬意,弘扬民族精神 |
主题思想 | 赞美白杨树象征的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品质 |
艺术手法 | 象征主义、写景抒情、语言凝练 |
社会影响 | 鼓舞抗战士气,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
三、结语
《白杨礼赞》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学造诣。在今天,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