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公开行动的同时,进行秘密的计划或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典故背景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韩信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善于用兵,智谋过人。在楚汉相争时期,韩信曾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地攻占了关中地区,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故事经过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和汉中一带。为了向东发展势力,刘邦需要夺取关中地区。但通往关中的道路狭窄难行,尤其是“栈道”——一种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的木制通道,极其险峻。
韩信建议刘邦表面上派人重修栈道,以此迷惑敌人,实际上却另选一条小路,秘密进军关中。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人修建栈道,制造出要从正面进攻的假象。而韩信则率军从另一条隐蔽的小路迅速进入关中,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咸阳,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三、典故含义
“明修栈道”指的是公开地做一件事,让敌人放松警惕;“暗度陈仓”则是指在敌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完成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声东击西”的战略思想。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常用于比喻在公开场合做出某种姿态,实则在背后实施真正的计划。它可以应用于商业竞争、政治策略、军事战术等多个领域,强调的是策略性与隐蔽性。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背景 | 秦末汉初,韩信助刘邦夺取关中 |
故事内容 | 表面修栈道,实际走小路,攻占关中 |
成语含义 | 声东击西,表面行动与真实意图相反 |
现代应用 | 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的策略运用 |
战略意义 | 强调隐蔽行动与公开伪装相结合,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学会灵活应对,善于利用策略与时机,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