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马放牛出处于哪里】“归马放牛”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战事结束、天下太平,人们不再需要征战,可以回归田园生活。那么,“归马放牛”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出处与含义。
一、
“归马放牛”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原文为:“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战马归还到华山的南面,把牛群放归到桃林的野外。这象征着战争结束,国家进入和平时期,百姓可以安心耕作,恢复生产。
在古代,“归马放牛”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的结束标志,也代表了统治者施行仁政、以德治国的理念。后来,这一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状态。
此外,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归马放牛”也常被引用,用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二、出处与含义对照表
成语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归马放牛 | 《尚书·武成》 |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 战争结束,将士归田,百姓恢复生产,象征和平年代的到来。 |
归马放牛 | 《左传》 | 引用《尚书》内容,强调和平与仁政 | 表达对国家安定、民生富足的期望 |
归马放牛 | 后世文学作品(如唐宋诗词) | 多作为典故使用 | 象征和平、安宁的生活状态,常用于抒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三、结语
“归马放牛”虽源于古代文献,但其精神内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和平与稳定生活的美好寄托。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和平的追求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