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媲美红圈金圈镜头(腾龙17 50/f2.8VC详细评测)

2023-06-07 06:36:31 来源: 用户: 

大家好,综合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下媲美红圈金圈镜头,腾龙17 50/f2.8VC详细评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简称:龙腾17-50mmVC)是龙腾A16的升级版,质优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还配备了XR(高折射率)镜头和VC防抖装置。这个镜头是专门为APS-C单反相机设计的。

在APS-C尺寸机身使用时,实际焦距覆盖25.5-75mm(佳能口:27.2-80mm),覆盖广角到中焦距,恒定的F2.8光圈也为拍摄提供了极其稳定的表现。

注:这次送检的镜头是试用款,没有配备遮光罩,而正式销售版本带有遮光罩。同时镜片上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首先,在测试前进行评估

龙腾17-50mmVC是龙腾A16的升级产品。相比A16,B005加入了VC防抖,保证了慢速快门下的拍摄成功率,同时镜头光圈由A16的67mm进一步增大到B005的72mm。

更大的镜头孔径比不仅可以有更好的光通量,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虽然看起来改进不是太明显,但是从评测过程来看,B005的改进让笔者重新审视了副厂的镜头。

-----------------------------------------------------------------------------

名词解析:

SP AF 17-50毫米F/2.8 XR Di II VC LD非球面[如果]:

SP:做工精良(英文全称:超级性能);Di II: APS-C数码单反专用镜头;VC:光学防抖装置(全称:振动补偿);XR:高折射率玻璃镜片,

-----------------------------------------------------------------------------

本次评测龙腾17-50mmVC使用的机身是尼康D300。17-50mmVC体积小,搭配D300正好,拿着很舒服。而且就重量而言,

17-50mmVC和D300的组合能感觉到两者能达到很好的平衡,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龙腾17-50mmVC的镜头长度约为94.5mm,最大直径约为79.6mm(尼康版),体积相比前作A16有一定的增加。重量方面,龙腾17-50mmVC重约570g(尼康版)。

500g以上的镜头不在少数,但大部分都没有龙腾17-50mmVC那么小,可以预见镜头内部结构非常紧凑。

龙腾17-50mmVC的长度并不大,整体看起来很中庸。变焦到最远端后,前置镜头组会凸出3cm左右,但感觉不会大很多。另外镜片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坚固度还是很不错的。

作为一款中端单反,尼康D300的成像质量毋庸置疑。对于龙腾17-50mmVC拍摄的样张,成像质量可以说比A16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可能得益于全新的镀膜技术。

偏色的校正是笔者最满意的,偏色检测比较难。

二、腾龙17-50mmVC镜身细节

腾龙17-50mmVC的镜头镀膜

腾龙17-50mmVC在镜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采用了很多特殊的镜片和全新的镜片镀膜。17-50mmVC采用了14组19片的镜片结构,

其中包括了2片XR(高折射率)镜片、2片LD(低色散)镜片和3片非球面镜片。而新型BBAR复合镀膜技术,能够有效抑制鬼影和耀斑生成,将对成像的影响降至最低。这全新的光学设计,

是该镜头达到了高解像度、高对比度的画质表现,从而获得更高的画质。

腾龙17-50mmVC的变焦环与对焦环

腾龙17-50mmVC与18-270mmPZD(B008)一样采用超声波对焦马达,但其对焦结构与尼康佳能的超声波马达不同,说白了就是不支持全时手动对焦。所以在非手动对焦模式下,最好不要人为转动对焦环,

而对焦期间更不要妨碍对焦马达运作,以免损坏马达。而变焦方面也得到了改善,以往常见的各焦段阻尼感不一的情况有明显的改善,虽然还有一点阻尼不一的感觉,但并不明显。

腾龙17-50mmVC的镜头后组

腾龙17-50mmVC采用坚固的金属材质卡口,但卡口上没有防尘橡胶,加上后镜组为开放式设计,因此尽头进尘的几率很大。在光圈方面,腾龙17-50mmVC采用7片光圈叶的设计,使用较大光圈时,

能形成圆形光圈,能获得漂亮的圆形光斑。同时可以看到17-50mmVC的镜片镀膜十分漂亮。

腾龙17-50mmVC的操作拨杆

在腾龙17-50mmVC的镜身上有一个对焦模式拨杆和一个防抖开关。而SP标识也指明这支镜头是经过腾龙最优秀的制造工艺制造的镜头。

腾龙17-50mmVC的变焦锁

腾龙17-50mmVC具备了变焦锁,能够杜绝镜头自动滑出的情况。

三、腾龙17-50mmVC锐度测试

1、17mm端锐度测试

从以上17mm广角端的锐度对比可知,腾龙17-50mmVC在广角上的最佳光圈为F4-11,而中心成像则由F4开始变得极为锐利,只是边缘位置成像也有不错的表现,

到了F5.6时则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开始有很好的表现。同时光圈小于F16时,成像锐度开始降低,但全开光圈时,17-50mmVC也有不错的表现,全开光圈可用。

2、35mm端锐度测试

与17mm端相同,腾龙17-50mmVC在35mm端上即使全开光圈也不会有锐度下降的现象,但缩小一档光圈后,成像锐度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最佳光圈依旧在F4-11的光圈下,成像锐度都保持在十分高的水平。

光圈小于F16时,画面锐度下降较明显。

3、50mm端锐度测试

腾龙17-50mmVC在最长50mm端的成像质量并没有下降,不过全开光圈下的成像有比较明显的不如之前,但依旧缩小一级光圈后,锐度重新恢复到一个很不错的高度。而最佳光圈依旧为F4-11,

F16后的光圈会有较明显的锐度下降。

四、腾龙17-50mmVC的暗角测试

暗角,就是镜头画面周边出现亮度不均匀的情况,可以理解成镜头对画面边缘光线捕捉的缺失。一般情况下,暗角当然是越不明显越好。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特殊拍摄需求下,暗角也可以成为烘托画面气氛的手段。

这里以暗角越少越好为对比前提。

在暗角抑制上,腾龙17-50mmVC并没有达到完全消除暗角的效果,在17mm广角端的暗角比较明显,而35mm则有所改善,但即使到了50mm端也没有达到消除暗角的效果。

五、腾龙17-50mmVC镜头抗眩光测试

如果有非正常的强烈光束投射入镜头,会在镜片之间产生强烈反射,影响原本的画面效果。抗眩光较差的镜头,主要表现为画面出现耀斑以及雾化等情况。

腾龙17-50mmVC采用新型BBAR复合镀膜技术,能够有效抑制鬼影与耀斑成因的镜片内反射与光散。从测试图片来看,全新的镜片镀膜的确能够有效的抑制鬼影与耀斑的产生,同时在高光处也没有出现雾化现象。

六、腾龙17-50mmVC的紫边测试

紫边是指数码相机在拍摄取过程中由于被摄物体反差较大,在高光与低光部位交界处出现的色斑的现象即为数码相机的紫色(或其它颜色)。

紫边出现的原因与相机镜头的色散、CCD成像面积过小(成像单元密度大)、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有关。

由以上100%截图可以看到,腾龙17-50mmVC即使在全开的光圈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紫边。无需缩小光圈也能获得没有紫边的照片。可见全新的镜片镀膜所带来的提升的确十分明显。

七、实拍样张分析

在成像方面,腾龙17-50mmVC的锐度表现是毋庸置疑的,画面的分辨率十分高。即使与一般的定焦镜头相比也不会相差太远。不过在日光色温较暖的时候,偏暖问题依然会出现(跟机身算法也有关系),

不过偏暖程度轻微,并不严重。

腾龙17-50mmVC的最长端只有50mm,等效75mm的焦距只能达到中焦段,而17-50mm的焦段也明显缺少长焦端,对于外出旅游使用的话,难免出现“不够用”的情况,

但对于学校的摄影的初学者却极为使用。加上镜头开口率的增加,即使最长端只有50mm,也能获得漂亮的背景虚化。

在弱光环境下,快门速度会出现相应的下降,也使画面因手部抖动,从而使拍摄成功率下降。而腾龙17-50mmVC加入了VC防抖能够将拍摄成功率保证在一定的高度上,十分实用。

在背景虚化上,腾龙17-50mmVC并没有出现二线现象,背景虚化十分柔美,特别在50mm端使用最近对焦距离时,柔和的背景加上美丽的光斑,使照片效果令笔者极为满意。

自从腾龙更新镜片镀膜后,其成像色彩就变得比较平淡了,加上没有了偏黄的现象,给人一种比较清新的感觉。

上面的样张需要大家点击查看100%原图,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腾龙17-50mmVC优秀的分辨率表现。以上所有都为手持拍摄,加上本次评测拍摄的全部样张,拍摄的成功率能够保持70%以上,防抖效果可见一斑。

八、PConline评测总结

优缺点总结优点缺点1、恒定F2.8光圈

2、采用多种特殊镜片

3、成像效果优秀

4、小巧的体积、方便携带1、防抖机构有较大噪音

2、没有全时手动对焦

3、容易进尘腾龙17-50mmVC是一支高质素的APS-C画幅恒定光圈镜头,成像能力相比前代产品A16有了很大的改进,由于大量的使用了特殊镜片,使它拥有更低的色散和更高的锐度表现,

同时全新的镜片镀膜也极为有效的抑制了紫边和耀斑的出现,加上镜头口径增至72mm,使背景虚化变得更为柔和。在体积方面,尽管加入了VC防抖机构,但镜头体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镜头体积依旧轻巧。

从本次评测可以发现17-50mmVC的性价比十分高,加上十分常用的镜头焦段、优秀的成像质量和恒定的F2.8光圈,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单反并开始对摄影有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在升级全画幅机身之前,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